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设计教研室与巴文化研究院联合开展教研活动
2025年10月14日,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设计教研室(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饰与服装设计)与巴文化研究院联合展开教研活动。本次会议以“秦巴文化产业化路径”为主题,旨在探索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推动巴文化产业化发展。美术学院及巴文化研究院长王赠怡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会上,王院长指出,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巴文化产业化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将巴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产业化路径,包括打造巴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开发巴文化特色文创产品、举办巴文化主题节庆活动等,强调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巴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美术学院高度重视巴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巴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他希望与会老师能够通过本次座谈会,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教师交流发言环节,与会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在巴文化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况燧媛老师提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巴文化遗址、参观巴文化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巴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周军老师强调了在设计教学中注重巴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转化,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空间设计方案。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孟君老师与张瑶瑶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巴文化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方面的成果,展示了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并提出了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巴文化服饰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其他教师也纷纷表达了对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认为在教学和科研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弘扬地域文化及红色文化。
巴文化研究院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与设计教研室交换了看法。卢娇阳老师以马渡观镇的民间音乐为例,希望与服装教研室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马渡民族服装服饰与民歌应用转化。刘红晋老师认为,巴文化的纹饰、歌舞等表现形式,可以在礼制下整合归纳,以提升品牌形象和认知度;利用草地音乐节平台,进行巴文化主题服装走秀;结合巴地礼制观和特色服饰、歌舞等,开发巴文化应用课程。李晓龙老师建议,在非遗文化方面,将宣汉薅草锣鼓与湖北等地的薅草锣鼓作比较,以探讨宣汉薅草锣鼓与其他地区薅草锣鼓的异同;在纹样、图案收集方面,可去成都、重庆等地博物馆寻找,或查阅文物类期刊上的考古报告及地方志,以了解相关信息。汪斌老师建议,可以通过通感手法,融汇听觉元素和视觉元素,思考巴文化元素的转化。徐天雨老师建议,巴文化视觉符号转化可以参考结构主义分析法,找出最基本的一组二元对立“文化素”,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视觉符号生成转化。
会议最后,美术学院院长王赠怡作总结发言。他希望两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巴文化的产业转化的路径。巴文化研究院要进一步深耕基础研究,不断推进巴文化为主题的学科建设,为巴文化产业转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美术学院设计教研室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将巴文化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培养更多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共同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座谈会暨教研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深了与会人员对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巴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为美术学院设计教研室在教学和科研中更好地弘扬地域文化及红色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巴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况燧媛 图:黄泰愚 审核:王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