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职能,推动川东巴文化与鄂西廪君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2025年10月29日至31日,受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领导委派,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服装与服饰、环境艺术等三个设计专业的教师团队,由陈红强、孟君、任雯等老师作为代表,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应邀参加了“2025巴东廪君文化研究座谈会”。此次跨学科的组合,旨在从多维艺术视角为古老的廪君文化注入当代活力,并探寻其与川东巴文化的内在联系。
此次会议由相关文化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3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嘉宾齐聚巴东,通过“实地考察+集中研讨”的形式,旨在汇聚多方智慧,共同探讨廪君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为廪君文化研究注入新思考、拓展新视角。这场盛会是对廪君文化历史渊源的深度勘探,更是对其当代价值的一次集体叩问和探索。我院教师的积极参与,体现了学院对跨学科融合助力川东巴文化和鄂西廪君文化研究的重视,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巴文化学习机会。
10月30日上午,我院教师随同专家学者们乘船沿清江开启廪君文化探源之旅。船行碧波上,土家族民间艺人吹起气韵绵长的土家号角,唱起婉转悠扬的五句子山歌、质朴奔放的山民歌交替奏响,饱含鲜活的巴风土韵。专家学者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我院三位老师也被刚健粗犷的土家族文化所吸引,对土家族男女服装款式及服饰上的西南卡普图案、色彩搭配、头部青丝包帕、吹奏乐器等典型的土家族文化符号,以及土家族哭嫁歌内容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系统收集,并与歌手们探讨了歌声里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当日下午,老师们随考察团抵达史料记载中廪君部落的发源地三里城(武落钟离山),在现场观看了令人震撼的翼装飞行和滑翔伞表演赛,学者们不时驻足观察、记录细节、交流观点。近年来,巴东水布垭对廪君文化IP进行大力打造,通过举办翼装飞行、滑翔伞比赛等特色赛事,探索出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既让三里城从“深山秘境”走进大众视野,也让廪君文化大幅度提升社会知晓度,这为川东巴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提供了实际的参考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0月31日上午举行的廪君文化研究座谈会上,我院三位教师认真聆听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关于廪君传说、巴文化起源、清江流域文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精彩报告与深入研讨。嘉宾们围绕“廪君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创新”三大核心议题,以多元的研究视角、学术方法,从历史、考古、民俗、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观点,掀起了一场求真务实、充满学术激情的思想碰撞热潮。
湘西土家族文化研究会向治学对廪君文化起源演进与现实功能进行了系统梳理,巴东县廪君文化研究会田祚洲、郑国晋等学者对“从廪君到巴王”的历史演进与文化认同进行了宏阔阐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清江考古总领队王善才指出廪君故里“武落钟离山”地理考辨,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巴东县廪君文化研究会向汉俊等学者对廪君故里地望进行了持续探赜与争鸣;以上这些研究,或微观考据,或宏观立论,共同勾勒出廪君文化研究的多元维度,共同展现了廪君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刻价值。




座谈会上,我院三位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积极参与了研讨。任雯老师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角度重点关注了廪君文化与川东地区巴文化遗存中的视觉符号系统。孟君老师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角度深入剖析了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中的纹样与色彩,她提出廪君的开拓精神与土家民族的智慧可以通过现代服饰设计来展现。陈红强老师则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角聚焦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营造,他谈到廪君文化传说与清江流域的自然景观、水布垭的雄奇险峻密不可分,这与川东地区巴人依山傍水的聚落智慧一脉相承。

此次水布垭之行,是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一次实践活动。三位教师的专业发言展现了艺术设计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为廪君文化与川东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从“学术保护”到“艺术活化”的新思路、新方法。团队表示将以此次座谈会为起点,进一步加强与学界及地方政府的合作,未来通过联合课题、毕业设计、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将研究的收获转化为切实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贡献川文理学院的智慧与力量。

将巴文化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多重价值的战略性举措。学习巴文化能帮助学生从深厚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建立起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巴文化差异化的知识结构极大地冲击现代设计教学中同质化的审美范式,为学生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思维视角和创意源泉及创新动力。将巴文化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更是服务区域发展、赋能地方产业的现实需求,能够直接为川东地区的文化旅游、文创产业输送既懂现代设计理念,又深谙本地文化精髓的人才,能够将巴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品牌塑造。
在课程建设中,除了需要学习巴文化基础图案课程之外,应力图让学生成为巴文化的“活化者”和“传播者”,使巴文化以新的形态在当代社会延续生命力。在视觉传达课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借力巴文化进行川东城市Logo、旅游IP形象设计和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在公共空间、博物馆、文旅项目中,运用转译后的巴文化元素进行景观小品、墙面装饰、空间隔断的设计,营造沉浸式的巴文化体验空间;在服装与服饰设计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将巴文化的精神、符号与美学,通过现代的设计思维、剪裁技术和材料工艺,转化为能够被当代人穿戴、欣赏并引以为傲的时尚服装与服饰。这样不仅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形成市场差异化,更是让巴文化“行走”起来,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的最生动、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图文:任雯 初审:黄泰愚 复审:吴仕华 终审:王赠怡